科技大國 vs. 科幻大國
Hi-Tech
Superpower vs. Sci-Fi Superpower
鄭運鴻
【中華科幻學會】會長
壹、「科技大國」
近年來,華人社會意識到,若要讓「廿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」不淪為一句華麗口號,發展科技重點產業似乎成為不可避免的顯學。然而,除了一片急起直追、迎頭趕上的激情之外,在領導性與指標性的創新科技發展成果上,似乎一時無法取得顯著的成果。舉台灣一地為例,縱然身為華人社會高科技製造業的龍頭,但仍無法擺脫被戲稱為「阿信經濟體角色」的代工位置(註1)。縱然,在全球資本主義再結構的現實情境下,如此的角色扮演有著特定的脈絡限制。但當哪天時機成熟,華人社會想一躍成為「科技大國」時,我們是否早已做好準備?
在此,我擬先將「科技大國」做個分析性的定義,以利後續討論進行。此處所言之「科技大國」,指的是「在特定的時間點上,針對人類社群整體產生結構性重大影響的科技項目,具備開創性與實驗性的持續研發能力,且其研究與執行成果並具有指標性與領導性地位之國家(state)」。
如此定義,對應的是一種「探險」與「前導」的特質,強調在特定科技項目的發展上,做嘗試性的研究與高風險的投資,因而取得領導性的地位。例如當前美國的太空科技和日本的機器人產業即屬此類。自二戰之後,世界各國相繼投入太空科技發展至今,美國仍是目前唯一擁有可重複執行任務之最先進太空梭技術的國家;而日本的機器人產業領導地位,無論從質(本田擁有目前世上最先進的兩腳步行機器人技術)或量(據日本機器人工業會公布的數字,日本2000年機器人製造企業有153家,機器人產量約五十一億四千八百萬美元,出口逾五成,全球使用約七十萬台機器人裡,將近四十萬在日本(註2))上來看,「機器人王國」之名都當之無愧。而台灣最引以為傲的晶圓代工產業,雖擁有世界第一的頭銜(註3),但其研發焦點與風險均集中在製程的最佳化與經濟化上,對應的是一種「耕耘」和「輔助」的特質,是以不納入此地「科技大國」的討論範圍中。
若我們接受上述對於「科技大國」所下的定義,也同意美國與日本──分別以太空科技與機器人產業兩個特定項目──切合「科技大國」的名銜。那麼,試圖從兩個案例特定的發展脈絡與發展經驗當中,尋找出其中關鍵性的作用力所在,或可作為華人社會發展的參考。
自然,「科技大國」之所以成其為「科技大國」,背後因素絕不單純:從政治、軍事、經濟、社會……等等面向,皆有特定力量影響促成。要想解析出所有的作用力並分析其複雜深化的交織互動,無異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,也是一件不必要的工作。在此,筆者擬將分析範圍加以限定,從吾人發展經驗的關切之處切入著手。
在近年來台灣發展高科技產業的經驗中,碰到的最大難題就是「創意科技產業」的發展瓶頸。無論政策關切與否,無論屬於軟體、硬體或其他相關領域,具有高實驗性質與高投資風險的科技項目,總是以失敗收場居多。所以透過對美日經驗的考察,或許我們應該設定如下的提問:「科技發展的創意從何而來?特定科技創意的發展前景有無判定法則可尋?創意科技能否找到永續經營的動力?」
這樣的提問,牽涉到的已不光是對科技產業面向的專業關注;更重要的,則是對久被忽視的科技人文面向之廣泛思維。畢竟,無論政治、軍事、經濟、社會……等等力量在科技發展的場域中起著如何重要且複雜的角力作用,其中主事的最基本單位,仍是一個個具有自由意志的個人,而這些個體所擁有的溝通語言、文化習性、群體特質和集體意識,也會結構性地影響(並限制了)特定科技項目的發展潛力和想像空間。
讓我們先從兩則故事談起。